流量突然下滑?先别急着改标题
上周三,我手里的两个企业站同时掉出首页,关键词没动,外链没掉,服务器也稳得一批。把后台点击曲线拉出来一看,PC端点击率腰斩,移动却纹丝不动。把时间轴对准百度新一轮更新公告,问题立刻对上号:点击权重模型又改了。
老办法“刷点击”不仅失效,还会反向降权。这次变动把“真实用户行为”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,机器模拟得再像,也过不了新上线的“人机共生验证层”。简单说,百度把用户在你网页上的每一次停顿、回退、二次点击都做成特征码,跟历史行为交叉比对,异常直接打回冷宫。
新算法到底在算啥
官方文档不会告诉你细节,但能把公开专利、站长平台问答和实测数据拼在一起,就能看出三条硬杠:
第一,有效点击窗口缩短到三秒。鼠标从结果页移入你的标题,如果三秒内没有下一步动作,这次点击权重归零。很多人把“吸引人的标题”做成标题党,点进去就关,以前还能吃一波短期红利,现在直接判无效,甚至拉低域名信誉。
第二,同IP簇多次点击只计一次。公司局域网、学校机房、网吧,这些C段IP被聚类成一个簇,24小时内多次搜索同一词并点你的网站,只有第一次算分。过去用机房控制几百IP轮着点的玩法,瞬间报废。
第三,引入“满意度”后验指标。百度通过浏览器插件、合作统计代码和搜索日志,算出一个叫SAT的隐藏值:用户点完你的结果后,是否继续翻页、是否改搜其他词、是否点了竞品。SAT低于基准线,排名会逐步下调,反之则升。这个指标不公开,却决定生死。
站长最痛的三个坑
坑一:把点击外包给“互点群”。群里的人来自天南地北,IP看着分散,可行为模式高度一致:搜词、点指定结果、十几秒后关闭。算法把相同“查询-点击-停留”序列聚类,一旦识别,整批站点连坐。我亲眼见到一个互点群二十多个站,两周内全部掉到第五页外。
坑二:乱用“跳转脚本”。为了降低跳出率,有人加定时跳转,把用户送到第二页。百度记录的是鼠标轨迹与页面生命周期,脚本触发会被标注“异常交互”,等同于告诉搜索引擎“我在作弊”。
坑三:忽略“品牌词稀释”。新算法把品牌搜索量作为质量背书。如果你的品牌词在总点击里占比太低,系统会认为网站缺少自然认知,再高的商业词点击率也打折扣。很多小站只盯行业大词,从不经营品牌,结果越优化越没流量。
还能怎么拿点击分数
刷不了,就回到“让用户真心点、真心留”的老路上,只是细节要更精细。
标题描述一体化:标题给出痛点,描述给出差异。比如做“工业除湿机”,标题写“工业除湿机价格对比:这款比同行省电”,描述里补一句“实测24小时耗电0.8度,比传统机型省”。用户一眼看到“省电+实测”,点进去的概率高,SAT也容易合格。
首屏加载≤1.5秒:百度把“可交互时间”计入体验分。图片懒加载、字体压缩、JS异步,这些基础性能必须做到位。服务器带宽够也别得意,还要给静态资源开CDN,海外节点也要覆盖,很多制造业客户海外询盘占比高,速度一慢,点击再精准也白搭。
增加“内容锚点”:长页面在段落间加锚点导航,用户想直奔价格、参数、案例,一点就跳过去。鼠标滚动深度被记录,停留区域越接近转化按钮,SAT越高。实测加锚点后,平均阅读时长提升,排名两周内回升六位。
经营品牌搜索:在官网、包装、客服话术里统一品牌名,鼓励用户回搜。品牌词点击量上来后,行业词也会受益。一个做实验室家具的客户的品牌指数从百级别涨到千级别,核心词“实验台”同步冲到前三,点击单价直降。
数据监控:用百度统计就够
很多人迷信第三方,其实百度统计已经把“搜索词-点击-页面行为”串在一起。重点看两个报告:
“搜索词洞察”里,“上方位展现”高但“点击率”低于均值,就说明标题或描述不抓人,优先改这里;
“页面点击图”里,如果用户在首屏就关闭,多半是加载或版式问题,先压图片、再调字体、再删弹窗,分步测试,每次改完观察三天,点击率回升就保留,回退就复原。
别一次性大改,百度对“剧烈变动”会临时降权观察,小步快跑最安全。
常见疑问集中答
问:买竞价会带动SEO点击吗?答:自然结果和竞价结果在模型里分属两条通道,竞价点击再多,也不会直接加权。但竞价带来的品牌曝光会提升后续自然搜索量,间接有利。
问:移动端表现好,PC端会同步吗?答:目前双端数据不完全互通,品牌词除外。PC端点击模型只看PC日志,所以别拿移动数据倒推PC问题。
问:老域名有优势吗?答:历史积累的品牌点击和外链依旧有效,但新算法下“近90天表现”占比更高,老站躺平照样掉。
自检清单:上线前对照一遍
1. 标题描述是否一句话说清差异点 2. 首屏是否1.5秒内可交互 3. 是否只用纯白帽加速,无跳转遮罩 4. 品牌词有没有固定入口引导搜索 5. 统计代码是否全页面部署,无遗漏
全部打钩再上线,基本能避开新算法的雷区。